其一、上世紀九十年代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的發展
從1994年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鋼天線桅桿整體提升到前不久的上海大劇院鋼屋架整體提升,是液壓同步提升技術大規模工程應用并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與此同時,該項技術本身也在各項重大工程應用中不斷完善,日趨成熟。
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鋼天線桅桿全長118m,總重450t,采用地面組裝,整體提升的技術方案,并為此專門研制了一套液壓提升設備。以φ15.2mm柔性鋼絞線作為承重索具,120根鋼絞線從標高350m的混凝土塔頂平臺掛到地面,20只400kN的液壓提升器分別布置在鋼天線桅桿根部段四側,托著一百多米的天線桅桿,沿著120根鋼絞線同步向上攀升。在這一工程中,柔性鋼絞線的采用使電視塔天線桅桿的長距離高空整體提升成為可能,鋼絞線平均負載為每根3.75t;計算機控制系統采用MCS一96系列單片機與FX一2可編程控制器組成的控制網絡,同時控制天線桅桿的垂直度和鋼絞線的負載均衡,這一多目標控制策略保證了龐大天線桅桿的平穩提升。又由于提升器契形夾片的逆向運動自鎖作用,使提升過程十分可靠;錨具的主動松緊,又解決了提升器帶載下降問題。在解決了這一系列技術關鍵之后,鋼天線桅桿經80余小時、350m的連續提升,于1994年5月1日順利到達預定安裝位置,使其尾端達到468m的高度。
之后,該項技術又應用于北京西客站主站房鋼門樓整體提升和北京都機場四機位庫大型鋼屋架提升等工程。西客站鋼門樓長45m,寬28.5m,在地面整體拼裝后,總重1800t。采用8吊點24只提升器(2000kN提升器16只,500kN提升器8只),336根鋼絞線,鋼絞線平均負載為每根5.35t,凈提升高度43.5m,于1994年12月25日提升到位。
都機場四機位庫全長300m,寬90m,鋼結構屋架分為南、北大梁(各重1200t,跨度132m),中梁(重400t)及四片網架結構(每片重630t,80mx75m)等部分,分七次提升,鋼絞線平均負載為每根4.3t和5.6t,提升高度為24m,于1995年10月全部完成。
在這兩個工程中,次采用了多級計算機主從控制方式,以適應多吊點遠距離同步控制的需要;特別是根據“東方明珠”工程的實踐經驗,并經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證實了鋼絞線的負載自動均衡特性,從而免除了每根鋼絞線上的引伸傳感器,使傳感檢測系統得到了很大簡化;同時,在研制的二代提升設備上,對液壓系統和計算機控制系統作了進一步改進,使之簡單可靠、方便靈活。
較近,采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又對上海大劇院鋼屋架實施整體提升。鋼屋架長100m,寬90m,高11m,總重6075t,采用4吊點44只2000kN提升器,792根鋼絞線,鋼絞線平均負載又提高到每根7.67t,提升高度26.5m,于1996年7月2日提升到位。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整體提升的較大較重構件之一在這一工程中,進一步提高了第三代提升設備的模塊化、標準化程度,使之成為無限可擴展系統。
液壓同步提升技術正是在諸多重大工程的應用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關鍵,逐步發展成為新穎和完整的成套施工技術—超大型構件液壓同步提升技術。
其二、橋梁頂升臨時支撐系統
在橋梁頂升過程中,為了使頂升順利完成,需在千斤頂液壓缸周圍布設臨時鋼支撐。
頂升過程通常不是一次到位的,往往要分開幾次來完成。臨時鋼支撐除了可以保證液壓頂升裝置的頂升外,還可以方便橋梁結構在分級頂升時,檢測結構的頂升精度,有了偏差,便可隨時作出調整,避免施工過程出現意外。
臨時鋼支撐的布設要與液壓缸的布設情況相符,一般在每個液壓缸兩側均要布設臨時鋼支撐,并視具體情況確定布設的個數,每節鋼支撐的長度要與千斤頂的行程相適應。為避免頂升時支撐失穩,鋼支撐間應法蘭連接,在頂升停止時將鋼支撐分別與梁和墩臺固定。
頂升過程中,為滿足液壓缸分級置換及臨時支撐措施要求,應專門設計各種墊塊以保證液壓缸和臨時支撐的連接可靠。例如頂升100mm時,采用一個100mm的鋼墊塊,當頂升高度達到200mm時,換一個200mm的鋼墊塊代替,直至達到頂升高度。支撐結構間應連接牢固,即千斤頂與臨時支撐墊塊拉接、千斤頂支撐與反力系統栓接,通過以上措施,保證支撐結構良好的整體性,防止頂升過程可能發生的滑移,避免支撐體系的失穩破壞。